井岡山是一種信仰
——中國建材青年的井岡記憶
來源:中國中材股份有限公司 發(fā)布時間:2017-09-15一、引子:井岡山是什么
小時候,無論是在長輩講的故事里,又或是在語文歷史教材里,“井岡山“”朱毛會師“”反圍剿“都是高頻詞匯,對于那段歷史,我們都有些一知半解的記憶;長大以后,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深入探究那段歷史,對于一些是是非非、功功過過也有了屬于自己的理解。
感謝集團組織的這期培訓(xùn)班,讓我們這群來自五湖四海、各個板塊、年齡不一的青年(或偽青年)有了這五天的時間來相處、相熟,也讓我們成為了集團萬千青年中的幸運兒——來到了中國革命的圣山,最直接也最清晰的觸碰到了這段屬于中國革命史的驕傲,這段記憶,完完全全的展現(xiàn)在了我們面前。
井岡山,你是什么?
二、要知道井岡山是什么,就要用你的雙腳去感受它
憶三灣,上茨坪,看經(jīng)典,祭英靈。
學(xué)專題,重體驗,編草鞋,葆作風(fēng)。
兩天的培訓(xùn),大家獲益良多,情景教學(xué)讓我們仿佛置身于那個苦難坎坷卻又激情燃燒的歲月,專題教學(xué)又讓我們在加深理論積累的同時還學(xué)到了更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,進一步開拓了我們的視野。
但大家始終在等待著一個日子,一個充滿了未知、卻又令人無比憧憬和興奮的日子。
年青人,畢竟是不愿意坐著的,我們更愿意去奔跑、去比拼,我們更希望用自己的汗水和雙腳去丈量井岡山的一草一木,我們更希望用自己的雙手去觸碰那把鋼槍——就如同在九十年前,和我們一般大的那群年青人們一樣。
三、建材兒女齊爭先,最愛一身紅軍裝
9月13日早晨,小雨。
操場上,八十余名身著紅軍裝的學(xué)員們正在列隊,等待我們的,是為期一天的體驗教學(xué),在這一天,我們將經(jīng)歷反圍剿阻擊戰(zhàn)、急行軍、找情報、尋草藥、前線救護、自做紅軍餐等一系列活動,這一天,也許會成為我們?nèi)松凶顬檎滟F的一天之一……
反圍剿阻擊戰(zhàn)是今天最令人激動的項目之一,大家身著防彈衣,手持長短不一的各種武器,機槍、沖鋒槍、狙擊槍……大家按照老師的安排分成了“國軍”和“紅軍”兩隊,以小學(xué)校為中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!
“紅軍”守得好,排兵布陣嚴防以待,二連三排的鄒班長還險些帶領(lǐng)戰(zhàn)友們以少打多全殲了兩個班的“國軍”;“國軍”攻得妙,二連一班從后山包抄,二班四班正面猛攻,雖然付出了慘重代價,但最后還是成功贏得了最后勝利。
這場反圍剿阻擊戰(zhàn),雖然不是當(dāng)年的場景再現(xiàn),但其激烈程度也大大出乎了我們最開始的意料。突如其來的相遇,猝不及防的槍聲,以及瞬間“犧牲”了的隊友……對于我們來講,這可能是一場教學(xué)或游戲,但在九十年前,倒下來的那群年青人,卻是把生命和熱血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。
接下來就是3.5公里的急行軍,每個班按照地圖線索尋找地標,既要準確性,還要整體速度,這考驗的是身體素質(zhì),也是意志力,更是團隊協(xié)作能力。戰(zhàn)士們有健步如飛的,有氣喘吁吁的,也有崴了腳的、岔了氣的。但大家互相幫扶,互相打氣,秉承紅軍戰(zhàn)士們不拋棄、不放棄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大家及時、迅速的到達了終點。
其中,有傷員體力嚴重不支坐上了擔(dān)架,但更多的同志們卻是輕傷不下火線。尤其是我們的巾幗英雄們,一個個英姿颯爽,不愛紅妝愛武裝。
山路崎嶇,險情頗多,互助互愛的紅軍精神在身背三四條槍外加一個彈藥箱的戰(zhàn)士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(xiàn)。
四、紅米飯那個南瓜湯,挖野菜也當(dāng)糧
“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喲嗨咯嗨,挖野菜那個也當(dāng)糧喲嗨咯嗨“,這是一首被我們學(xué)員們戲稱為有”魔性“的歌,一來是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,二來是自打上了井岡山,老師們一直在各種場合帶我們唱這首歌,再來就是幾乎每頓飯都有紅米飯,我們每次在食堂總是情不自禁的哼唱起來,然后再順手打上半碗紅米飯。
今天我們雖說是吃“紅軍餐“,但紅軍是肯定吃不上魚和肉的,他們甚至沒有鹽,據(jù)老師講,紅軍戰(zhàn)士當(dāng)年吃的是用墻上的土熬出來的硝鹽。
炊事員們盡心盡力的做了一桌桌的飯菜,我們也的確很餓了,但這頓飯卻沒有想象中那么香甜——在我們吃著紅燒肉、花式蒸魚、蒸臘肉、白米飯的時候,有時還抱怨鹽少了油多了,可我們有沒有想過,那年那群和我們一樣大的年青人們,他們甚至沒聽說過紅燒肉是什么,甚至他們直到犧牲都沒有吃過一頓飽飯。
謝謝你,紅軍。
五、八角燈光今猶在,黃洋軍民魚水情
下午,我們來到了八角樓。
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,毛澤東經(jīng)常在八角樓居住和辦公,也正是在八角樓里那盞總是點一根燈芯的油燈下,毛澤東寫下了《中國的紅色政權(quán)為什么能夠存在?》《井岡山的斗爭》兩篇光輝著作——這時候的毛澤東,身處政治風(fēng)波中,但也正是這種時刻讓他無比的清醒,他總結(jié)了井岡山革命根據(jù)地斗爭經(jīng)驗,闡明了中國革命發(fā)展的規(guī)律,紅色政權(quán)能夠存在和發(fā)展的基本條件,提出了“工農(nóng)武裝割據(jù)”的光輝思想。
我們不禁進一步推斷,是不是這盞燈火,給了毛澤東啟發(fā),這盞燈,是不是就是毛澤東心中那能夠燎原的星星之火?
隨后是黃洋界,一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不可替代的地方。
1928年8月30日,黃洋界保衛(wèi)戰(zhàn)就發(fā)生在這里,毛澤東當(dāng)時在《西江月》里寫道:“黃洋界上炮聲隆,報道敵軍宵遁“。
1965年5月,毛澤東回到井岡山,分別在《水調(diào)歌頭·重上井岡山》和《念奴嬌·井岡山》中寫道:“過了黃洋界,險處不須看”,“五井碑前,黃洋界上,車子飛如躍“。
這里至今還保留著當(dāng)年的一些建筑、一些樹木,站在群山中,放眼望去,各種雄偉險峻,盡收眼底。
黃洋界保衛(wèi)戰(zhàn),僅僅是幾次反圍剿中的一次規(guī)模不算很大的戰(zhàn)斗,但其卻具有極其特殊而又深遠的含義——這是毛澤東"工農(nóng)武裝割據(jù)"思想的實踐與理論基礎(chǔ),也是中國革命能夠最終勝利的理論基礎(chǔ)。
我們再次不禁猜想,這里大概就是群眾路線的發(fā)源地吧?
六、后記:井岡山是一種信仰
前天在培訓(xùn)班的微信群里,有戰(zhàn)友在討論“信仰“與”信念“,這兩個詞的本身沒有任何可以討論的意義和必要性,百度或知乎有著無數(shù)的解讀——但將其放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里,我們確實有必要去研討一下。
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總要有一種精神,是為信仰,而為了這個信仰而的內(nèi)在驅(qū)動,是為堅定信念。
讓我們一起重溫井岡山精神:“堅定信念、艱苦奮斗、實事求是、敢闖新路、依靠群眾、勇于勝利!“,這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信仰,也正是為了追尋這個信仰,一代代共產(chǎn)黨人堅定著勇于拼搏、勇于付出、勇于犧牲的信念,我們這個充滿了驕傲與自豪卻又曾經(jīng)沉淪的泱泱大國才能逐漸走向復(fù)興。
這就是信仰的力量。
井岡山,你是一種信仰。
另賦詞一首
《念奴嬌·詠建材兒女》
井岡山下,望巍峨,蜿蜒奇駿如龍
建材八十兒女,重走英雄路。
紅米飯香,南瓜湯甜,金絲被下眠。
昨夜小雨,能笑英雄有淚?
贊我華夏大國,復(fù)興之路,舉世無雙。
遙想九十年前,志士血灑黃洋!
竹林颯颯,健兒昂首闊步,心中烽火。
八角樓里,星星點點如昨。